蔬菜價格如何穩(wěn)

時間:2012-07-30 10:09   來源:人民日報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蔬菜、肉禽等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異常,有的飛漲,有的猛跌,還有的產地價格下跌,銷地價格卻上揚。如何盡可能減少價格異常波動,保障農民利益和市民生活?

  提高組織化程度

  我國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模式中,農產品市場的供給方是大量的個體農民,他們在獲得市場信息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零散的生產供求信息和有限的生產決策能力導致個體農民難以預測未來產品價格并做出準確的判斷。個體決策機制帶來生產的盲目性,導致農產品價格異動。在信息匱乏的分散決策模式下,周期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和交替出現(xiàn)的買難賣難現(xiàn)象難以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農產品價格異常波動的情況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美國的解決辦法是提高農業(yè)生產集約化程度。日本則是由農協(xié)承擔集中采購生產生活資料、指導生產、統(tǒng)一銷售等職能,解決農民分散決策的問題。我國的農業(yè)生產和農產品市場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照搬任何一種模式都不可行,但可以借鑒美日經驗,著力提高市場組織化和信息化程度,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小生產”與現(xiàn)代的“大市場”有效對接。

  首先,要加快推進農民合作組織發(fā)展。當前,必須緊密結合我國農村現(xiàn)實情況,建立農民自主合作組織,發(fā)揮農業(yè)經紀人掌握信息、了解市場的優(yōu)勢,使其承擔起組織農民生產,協(xié)助農民銷售的職能。在有條件的地方,還應當充分發(fā)揮我國特有的供銷社體系在農產品流通中的骨干作用。

  其次,要在加強農產品信息體系建設的同時,適度發(fā)揮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策的過度干預不但無助于穩(wěn)定農產品價格,反而會人為擾亂正常生產周期,加劇價格波動。(馬龍龍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實行反周期調控

  當前,成本上漲導致農民“賣難”與市民“買貴”并存。蔬菜、水果、肉禽蛋等遠距離、長途跨區(qū)域運輸?shù)谋戎卮鬄樵黾,能源消耗與運輸成本成倍增長。同時,隨著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城里房租上漲,農產品采購、存儲、銷售的經營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也隨之大幅度上升。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農民“賣難”與市民“買貴”并存,產地菜價大跌,而銷地依然價格堅挺的重要原因。

  鮮活農產品市場存在著規(guī)律的波動周期,不可能完全消除價格波動,但因勢利導,最大限度減少農產品市場的大起大落則完全可能。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